明朝皇帝哪一任都没有放弃过对山海关的监督,但是很好笑的,历史上没有记载过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曾经来过这里,相反,在山海关没有什么作用的时候,清朝皇帝成了来这里最多的人,特别是最负盛名的三个英明的君主,康熙、雍正、乾隆,都不止一次地来过这里。^1^5~1/t/x/t`.~c?o^m+
在这些皇帝的眼中,曾经血腥味十足的山海关如今成了可供玩味的历史陈迹。山海关精巧的建筑,还有海天一色的壮丽场景,让这些习惯了草原生活的北汉子同样找到了新鲜的况味。山海关,这个明皇帝建立的屏障,却成为清皇帝们怀古抚今、附庸风雅甚至祭祀慰祖的场所,明朝皇帝如崇祯之流地下有知,又作何感想?
不管怎么说,山海关睡了很多年的好觉。他的保存、他的繁衍,他最后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这与清朝皇帝对他的珍爱有关。清朝皇帝可能有很多自身的问题,但是与明朝皇帝相比,他们身上人性化的东西更多一些,山海关沉沦了,但没有沉没,这是人性化的清朝皇帝所带来的贡献。¢精`武_小¢说¢枉¨ +嶵^欣?蟑!节¢庚_芯?快,
康熙三次到过山海关,三次都是在巡视全国的过程中。这三次,也是康熙心情最好的三个时刻,第一次是他在铲除了大权臣鳌拜以后,他去盛京祭陵,在山海关驻脚。第二次对他来讲,意义更大,那是在一六八二年他平定三藩之乱之后,他东巡全国时经过此处,距第一次来这里整整过了十一年,对于康熙来说,这一次他是一定要来山海关的,因为这个地方对于被他打败的吴三桂来说太重要了,当年他就是这里迎接了自己的先辈入关。从那一天起,吴三桂就是大清王朝的一块心病,他有功于大清,但为祸则更甚之,今天,康熙为大清剔除了这块心病,当他站在镇东楼上眺望关城的风景时,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设想一下,也是有趣的事。
康熙最后一次来山海关是在他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这是清朝为巩固边防打的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与沙俄政府最初的一次较量,当时准噶尔部受沙俄操纵。在这次大战中,康熙创造了一个记录,他在马上攻战三天没有下鞍,最后全歼准噶尔部,平定边疆。′兰?兰_闻.血. ?埂/薪?最-全.这一次他又在巡游时来到了山海关,这一年是一六九九年十一月,距上一次来,又相隔了十六年,十六年来,天下由大乱到大治,这段路程委实走的艰难,于是康熙留下了这样的诗:
〖长城尽处海山奇,守险勿劳百万师。
寰宇苍生归历数,当年指顾定鸿基。〗
在康熙之后,勤于政事的雍正也曾来过山海关,雍正一生,多办实事,很少附庸风雅,但是在山海关,他也留下了很多的诗,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
〖观海登楼日未斜,晴空万里净云霞。
才经一阵风过槛,倏起千堆雪浪花。
贝阙螯峰如可接,鹏津鲛室岂终遐。
诡词未许张融赋,到此方知语不亏。〗
与康熙相比,雍正更多的是不是开疆裂土的壮志,而是治理国家的雄心。来过山海关最多的是清朝历史上最浪漫的皇帝乾隆。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喜欢文学也写诗最多的皇帝,曾四次来过山海关,每次都登上了山海关老龙头的澄海楼,并且留下了了最多的诗篇。澄海楼当年由孙承宗等人建立,孙承宗在这里还留下手迹,上书“雄襟万里”四字。乾隆好争这口气,也题了四个字:“元气混茫。”
山海关是幸运的,在经历了数年的刀枪炮火之后,他落在了几个懂得珍惜的皇帝手上,竟然安然无恙。而那些曾经占有了他的人,却基本上死于非命,一个个被清算了。山海关并没有和他们一样被清算掉,却在康熙和乾隆等人的笔下摇曳生辉,成了一个吸引人们来这里游览观光的地方。已经作古的关城建设者们,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事吧。
江山有恙,人有恙,但关城留了下来。这笔人类历史上珍贵的物质财富,在经过刀劈斧凿以后,以旺盛的生命力,比那些占有他的人活得更长。
睡了很多好觉的山海关,见证了历史上仍然繁衍延续着的故事:英明的君主康熙,完成了千古难为的大业后,体面的死去了;能干的君主雍正,在完成了清朝历史上最艰难的实干工作后,不明不白的死去了;浪漫的君主乾隆,创造了清朝最盛世的时代,却又在退休状态下的几年时间里,重用奸臣,奢侈无度,亲手毁掉了这个盛世,这个过程,和他写诗一样容易;然后历史开始变得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