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00小说网 > 帝国雄关:1644年风云局势中的山海关 > 第10章完结

第10章完结

在这样的紧急关头,偏偏崇祯的运气又不好,他在位的几年间不断出现天灾,这直接造成了生产资源的严重破坏,人祸加上天灾,使财政上的困难达到建朝以来最严重的地步,而崇祯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在政府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确保必要的军事开支。?狐.恋,雯¨穴- `耕^薪·嶵-哙`

对于崇祯来说,这又是个历史遗留问题,这是他的爷爷、父亲、兄长留给他的又一个不得不背负的债务。明朝从万历后期开始,军饷问题始终没有妥善解决,各级军队战斗力低下的一个主要内因,就是军饷拖扣。在中国封建王朝中,很少有像明朝这样既绝对倚赖军队,又恶意拖欠军饷的政府,拖欠期最长的竟然有十几年之久。这种情形到崇祯年间则愈演愈烈,因为如此,军队首脑为保持自给,只能暗中默许士兵在百姓身上明抢豪夺,明军所至之处,烧杀抢掠之恶行,比流寇更甚。于是政府遗留给军队的问题又被转嫁给了民众。

崇祯年间的三大社会问题彼此在一起,纠缠不清,产生了恶性的连锁反应,那就是:关外问题没有解决,导致战事不断,军备开支增加;土地流失,农民无地可种,税收无以为济,使流民人数增多;天灾不断,人心流离失所,资源破坏严重。.秒*璋¨截¢晓\税?王! ?醉`芯-漳,截~庚/新·哙`这些也是明朝自万历以来横征暴敛,残民以逞,忽视经济的恶果。其实任何有识之士都会明白,在这个时候,发展生产,降低捐税,抑制土地流失,让农业生产恢复正常才是正路。大明一朝,是农耕社会的代表,农耕社会里以农业为重,这个道理,朱元璋明白,张居正也明白,可是,万历不明白,崇祯比他们更好不了哪去。残杀阁臣,刻薄寡恩,这是史书上对于崇祯的评价,但史书往往忽略了一点:他其实是一点建设能力也没有的庸人!对于在他一朝出现的这三个问题,特别是如何把经济搞入正轨的问题,他表现出来的弱智还真差不多可以赶上他哥哥天启了。

当农耕社会的农业被破坏殆尽时,当庞大的军费开支无以为济时,在这个节骨眼上,崇祯做了一个极其低能的决定。他使出了他爷爷的招数,动用强蛮手段:推行毫无理性的“三饷加派”的制度。*看?书¨屋.暁*说′蛧~ ~更\芯.最,全¢而提出这一制度并大力鼓吹的人,正是崇祯后期继温体仁、周延儒以后最信任的兵部尚书杨嗣昌。

“三饷”即辽饷、剿饷和练饷。三饷是各有名目的,辽饷是针对辽东后金军的,剿饷是针对流民起事的,而练饷,名义是练兵之用,其实就是为了解决军费。这三饷从里到外,体现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眼前的经费难题,可惜的是,这种解决方法却是“加派”,加派就是在其他赋税之外强行再征收这一部分。这样把政府遗留问题直接转加给老百姓,所以一经推出即引起轩然大波,不但老百姓反对,各级官吏因为有摊派任务,也叫苦连连。对这些意见,崇祯的态度就是:不听话者撤,再严重者斩!

三饷加派对基层官吏和普通民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它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军队的腐败与战斗力低下并未能解决,过度的强征暴敛还把普通民众与基层官吏推上绝路,官吏不得不贪,人民不得不反,崇祯在政府财政问题上除了强蛮手段外,似乎一筹莫展。

明朝的财政如此紧张,但崇祯是真的没钱吗?错!其实他有钱。他的私银并不比万历少。一个月后,李自成进入北京时,在他的国库里搜出了白银三千七百万两,把李闯王都吓了一跳。这个情况,当时阁臣多数也都心知肚明。所以针对欠饷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袁崇焕到杨嗣昌、孙承宗、洪承畴,历届军事首脑们都曾无数次请示过崇祯,他们中间也有很多人暗示崇祯动私银救急,但是崇祯对此并无反应,不是装聋作哑,就是断然否认。

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大军攻下太原等地,直奔京师。这天早上,内阁群臣早早的来到了殿内,以首辅陈演、魏藻德为首的大臣请求崇祯拿出“内帑”(就是皇上的私有财产)扩充军费。新年伊始,文官集团就撕下了脸,把目标瞄准了自己的小金库,以最敏感的问题刺激皇上,令崇祯极为反感,肚里不知骂了多少句“丢他娘”,但迫于形势,他只摆出一副苦瓜脸,大吐苦水,说:“今日内帑难以告先生”。(《小腆记年附考》)即使在最后关头,皇帝也不舍得哪出这笔钱。除了用于自己观赏,崇祯从来没有拿出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