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外表羸弱,但内里坚韧,这一切并不完全因为人数众多,还因为汉家天下的形成结构有其合理性。¢优^品¨晓_说~王′ ¢毋*错^内′容?他们以农业为基础,以土地为疆系,形成了稳固的家庭结构。唯其稳定,才能保证人口茂盛,资源丰富,人民故土意识浓厚,家族意识强烈,这一切也是构成儒家文化的基础。汉人有自己的文化体系,和这个合理的家庭形成结构有关;相比之下,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则近于原始状态,他们流动性强,稳定性差,土地对人的束缚几乎没有,资源获取方式也全靠掠夺;他们从一生下来就桀骜不驯,崇尚武力,部落之间战争不断,反复不息。这其实都是资源匮乏造成的。游牧民族崇尚武力,但是在文化上却相当落后,既没有一个能钳制思想的大一统的文化信念,也缺乏约定俗成的政治道德,大家都习惯了“有枪就是草头王”,过于自由散漫,缺少诚信,才会纷争不断;同样的,大家缺少规则约束,权威统治,都不按牌理出牌,也导致各自急功近利。
清晰地分析出了汉人与自己的不同后,皇太极在加强军备的同时,开始着手一个更艰巨的工作——推行汉化的步伐。?顽*夲¨榊\栈? ¨首^发+
推行汉化,这一点在皇太极以前的少数民族帝王眼中是很难被认可的事情。虽然也偶然有之,但是论汉化的彻底程度和坚持的时间之长,惟皇太极第一。
推行汉化使皇太极走上了与努尔哈赤完全不同的路。前者是开疆裂土的英雄,后者则成为宏图远谋的君主,前者想的是为自己的子孙建立一块属于自己家族的土地,后者则想的是万世江山一统天下。基于这点不同,两代皇帝所前进的方向是不同的,我们可以说,在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之间,建国立业的信念相同,但实行的方法与准则迥异。按现代管理学来说,两者是定性与定量的不同。前者定性,后者定量,努尔哈赤受汉人欺侮多年,对汉人的仇恨形成了他生活的动力,攻城陷地,占领更大的土地,是他建国的根本,但到了皇太极那里,开始注意到人数、文化、生产、资源等等的差异,于是,由简单的定性到了更为精细的定量,我们发现,就是在这个定量的基础上,皇太极开始改变了对汉人的态度。而这个改变是因为皇太极有更为远大的理想,虽然史书并未有太多的记载,但可以想见,他一定从元朝灭亡的基础上吸取了很多教训,同样的,从明朝的建国中也吸取了更为宝贵的经验。′n.y\d·x~s¢w?.~c-o/m~
皇太极与父亲的不同体现最初体现在对“民”的认识上——这个“民”指的是汉民。努尔哈赤采取的少数民族通常的方法——“抗拒者被戮,俘取者为奴。”这个把“民”当成“奴”的方法,其实和元朝时没有什么两样,可是皇太极却把“民”当成了“民”而不是“奴”。在众多的少数民族君王中,皇太极可能是头一个有如此认识的人吧?他也有很多措施,比如说,对于被俘获后,不甘为奴私自逃出辽东的汉人百姓,努尔哈赤的方法是杀,皇太极则既往不咎,并颁布宽容的法令,努尔哈赤时代曾强迫汉人降民修筑工事,对他们如同奴隶一样的苛刻,惹得汉民苦不堪言,皇太极后来干脆废了这个制度。
对于君主来说,打仗需要武功,执政则是文治,两者都是一个技术活。而对执政者来说,这个技术体现在什么地方上呢?——还是制度。崇祯没有修正制度的能力,故而眼看着制度一点点溃烂,无能为力,李自成没有制定制度的能力,所以任何的行为都是盲目而无理性的,与他们相比,皇太极则有更高的技术水准。他的汉化推进过程,其实是一个很典型的制度建设过程,这个制度建设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科学地分析形势。皇太极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制度建设的方向的。
那么皇太极是如何建制的呢?他本着汉化的大原则,其主要的着力点有三个方向——人事、民事、军事。
任何政府在建立制度时,都要考虑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用人制度,安民制度,军事制度,他们解决的是三个范畴的问题:吏治,稳定,国防。其实在当时那个大环境下,皇太极与崇祯一样,都面临着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