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看历史,多认为,在中国的军事史上,孙承宗之贡献与能力犹在岳飞、韩世忠等名将之上,可惜的是,他生错了时代,他所效忠的皇帝虽然一心效仿太祖,但却有太祖之毒而没有太祖之能。~g,g.d!b`o`o`k\.¢n*e_t^在辽东军事自袁崇焕被杀后终于重新走上正轨之后,孙承宗没想到来自于背后的暗箭又来了。因为长山口战役的失利,政敌们开始诬陷孙承宗无能,阁臣们要求将他撤职的奏折接踵而来。孙承宗知道,历史又要重演了。他开始上书要求辞职,与那个主动要求督战山海关的壮士相比,此时的孙承宗想必已经心灰意冷了吧?再加上之前目睹好友熊廷弼的冤死,弟子袁崇焕的被残杀,之后爱将祖大寿的叛变投敌,作为一个年近七十的老人,他已经很难再有精力与意志继续他的卫国大业了。崇祯竟然也答应了他辞职的要求。辞去职务后,阁臣们仍然不肯放过他,最后他连官职等没了。在故里闲住了七年,每年都有人提出重新启用他,但崇祯一律不准。
崇祯十一年,清军绕道进入长城,进攻保定。对于皇太极来说,这是一个彻底清算的日子,因为他的父亲就是因伤死在孙承宗、袁崇焕的手底下的,而保定的高阳,就是孙承宗的家乡。~3¨叶*屋_ !唔·错·内~容′孙承宗在这里赋闲离职已经多年了。
史书上记载,孙承宗率全家拒守,最后城破被执,因为不屈服被活活勒死,也有一种说法,说他是自尽的,死时“望阙叩头,投缳而死。”(《明史·孙承宗传》)那一年,他七十六岁,与他一起死的,还有全家子孙十七人。
孙承宗死了,在辽东三帅里,他比熊廷弼、袁崇焕幸运,他是死在了敌人的手里,而不是等到敌人退后再被自己人清算的。
至此,朱由校、朱由检哥俩,还有明朝自张居正死后道德水准低下至极点的阁臣们,一道配合着完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人都无法完成的使命,他们毁掉了明室的长城,杀死了满清王朝最大的敌人,当孙承宗最后被勒死的时候,复仇者皇太极应该会大笑吧。只是这笑也是否会带有几分苦涩?
如果把历史可以重来,我们设想一下,要是这些名将都是在皇太极手下,那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皇太极是采取重用汉人的形式来治汉人的,而最难得的是,他一生似乎没有杀过一个汉人降将。?零-点`墈.书+ ?毋_错~内~容?他情报机关的头子范文程就是汉人,当然他也不是只搞情报工作这么简单,此人乃范仲淹之后代,智计过人,在皇太极手底下,权倾一时,备受重用,终其一生,没有经过暗箭折磨。而在他的帮助下,很多汉人最后都投了降,这些投降的人中,皇太极为了招降祖大寿费的功夫最大,祖大寿曾经几次背信弃义假借投降暗算过他,但是他均不以为意,祖大寿的家人落在他手中数年之久,均以优待,当祖大寿终于真的投降时,他又力排重议,委以重任,而祖大寿等降将竟然都能得以善终。
这是皇太极的用人之道,与崇祯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袁崇焕死于崇祯二年,熊廷弼死于他之前,孙承宗死于他之后,但论影响,似乎以他的死最为深远。他死后的影响波及时间之长,直至明亡,未能消散。这影响并不仅仅一句“边事益无人矣”就能概括的。袁崇焕在当时被世人称为“袁长城”。他死了,明朝的长城从此名存实亡,终于到后来十数年的时间只剩了一座山海关——明朝天下的最后屏障。但是,这还不是最坏的结局,袁崇焕死于各路军队勤王之时,而他的死,如同一记闷棍,打醒了所有的梦中人。他死了,不是死一个人那么简单,而是彻底的埋葬了一种精神。
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出现袁大帅那样的人了。辽东三帅的悲剧,使以后所有的将领都不会再重蹈覆辙。事实上,辽东三帅之后,越来越多的领兵之人都走上了以个人利益至上的军阀之路,而崇祯的多疑、偏执、变态亦达到极致,他不再相信任何人,甚至后来还沿袭了天启年间太监监军的那一套,君臣之间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就这样降到了极点。在那以后,崇祯手底下依然有过杨嗣昌、孙传庭、左良玉、熊文灿、卢象升、祖大寿、曹文诏等名将,但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军事才能无法与辽东三帅相比,人格与品性更是相去甚远,所以在崇祯快要完的时候,几乎没有几个武将决心为他殉葬,投降成了一件大趋势,——大的流行趋势。明朝后期还出现了一位与袁崇焕可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