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在这个心理基础上,其后出现的一件事,更让崇祯完全丧失了信心。¨比?奇-中¨闻·蛧/ !追!嶵*欣^蟑.截¨
这个事就是“议和”。
有明一朝,这两个字对任何臣子君主来说,都是烫手山芋,“议和”代表着大汉天下的妥协,代表着绥靖政策,代表着明朝天子的让步,所以尽管议和在当时是一个最可行之路,但是,却无人敢公开以此事作为解决问题的渠道。这个禁忌,一直持续到崇祯死,仍没打破。
所以,尽管明屡战屡败,但基于天子的威严与帝国的尊严,“诸将罔敢议战守。”但在这个形势下,袁崇焕却主动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议战守,自崇焕始。”(《明史·袁崇焕传》)而最难得的,此事皇太极也很支持。这是因为当时努尔哈赤刚死,后金内部的权利之争如火如荼,皇太极地位不稳,所以对议和之事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甚至同意了袁崇焕提出的要求,先除帝号,恢复称汗,并愿意由明朝皇帝正式任命。?狐.恋,雯¨穴- `耕^薪·嶵-哙`他甚至还给明朝边关守将和皇帝本人写信,以示诚意。
此事若成,绝对有利于边关形势,亦有利于民生民计,不过,“议和”一事一经提出,立刻遭到士大夫体系的攻击,袁崇焕迫于压力,也不敢多言。他对崇祯曾经小心地建议:“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之说。”崇祯表面上赞同,但是对于袁竟然与皇太极有私下往来,心中十分猜疑。
与熊廷弼、孙承宗等人相比,袁崇焕更是不太走运,他精明防护,不想让自己陷入党争之中,但却无意间得罪了一个人,那就是皇帝。
崇祯三年十月,皇太祖率精骑十万,避开袁崇焕把守的锦远防线,突然绕道袭击察哈尔入长城,攻占遵化。袁崇焕急忙调遣军队,赶在后金之前到达通州。后金军改道西犯京师,崇祯十分恐惧,急召袁崇焕勤王,袁崇焕来的也真快,迅速赶到北京广渠门外扎营,军马已经十分疲劳,袁崇焕要军队入城休息,崇焕没有答应。-d~i?n\g~x¨s,w?.·c_o′m`
此时的形势,和十四年后吴三桂的勤王极为接近,只不过,十四年后的勤王军队迟迟不到,而这一次,则是袁崇焕及时赶到,死守京师。双方交战,互有伤亡,在祖大寿等名将的指挥下,清军讨不到便宜,但袁家军队因为来得匆忙,人数不多,袁崇焕的打法是以守为主,小股部队作战,等各地勤王大军到来,一举包围攻之。皇太极冒险行进,已经陷入孤军奋战的兵法大忌中,如此围打,胜算极大。
但崇祯对袁崇焕此时已经有了忌惮之心,不让大军入城,其实是心中有了惧意。而城内,倒袁之声突起,京都百姓和一些无知官员见袁崇焕对清军只作阵地战,不作大规模出击,颇有怨言,有人还指出,袁崇焕戍边,竟导致敌大军压境,自然是袁守疆有过,于是怨声载道,皆指袁崇焕的不是。“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明史·袁崇焕传》)那些提意见的人,不知在当年熊廷弼被冤杀的时候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估计和那些“主战派”阁臣也是一个嫡系里的人,否则论调怎么能如此接近?而就在这个时候,皇太极充分利用了这个形势,派兵士在京郊大举烧杀,北京城中有很多官员在外面有房产,于是,这些人跑到崇祯那里,袁崇焕最恐惧的事情终于出现了,在他的背后谗言四起,皇帝的耳朵越来越软,可惜,他在城外苦战,对此竟一无所知。
用兵高手皇太极同时有一个特别厉害的情报机关,这个机关的头子范文程了解到北京形势,设下了一个著名的“反间计”。这个反间计的整个过程就是创造一个两军和谈的机会,让随行的监军太监以“蒋干盗书”的形势无意间听到袁崇焕与皇太极暗中勾结的“内幕”,《明史》对此有载:“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这个计策来自于中国小说《三国演义》,出此主意的是汉人范文程,应该说瞎子都看得出其中的问题,但是对于眼不瞎心瞎的朱由检来说,已经足够了。
太监监军是明朝治军最大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