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惑守心...”他喃喃重复,“袁天罡前日也提到此象。”
殿内一时沉寂。夜风吹动窗纸,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李炫借机观察御书房陈设——简朴而不失威严,案几上堆满奏章,砚台里的墨尚未干涸,显然皇帝勤政至深夜。?暁`税^宅\ ^更,欣.醉.筷,
“爱卿师门既能卜算天机...”李世民突然开口,声音在静谧的殿内格外清晰,“可当真能预知未来大事?”
这个问题如同一道闪电劈进李炫脑海。他端茶的手微微一顿,茶水在杯中荡起细微涟漪。皇帝这是在试探他是否真能未卜先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回陛下,”李炫放下茶盏,谨慎作答,“道门推算,并非民间想象的掐指一算便知前后五百年。所谓预知未来,实则是观天象、察地气、推人事,三者相合,方能略窥天机一二。”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兴味:“细说。”
李炫整理思绪,决定半真半假地解释:“譬如农人观云识天气,老马识途知险易,皆是预判未来之理。道门之法,不过将此理推而广之。”
他指向窗外夜空:“陛下请看,今夜紫微晦暗,天狼泛红,此乃兵戈之象。若再结合近日边境军报,便可推断西突厥将有异动。”
“这不过是常理推断。”李世民不置可否,“朕问的是,贵派能否如传说中诸葛武侯那般,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
殿内烛火忽然摇曳,将君臣二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忽长忽短。李炫心知皇帝在试探他的底细,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
“陛下明鉴,”他微微俯身,“武侯之能,半是后人附会。不过...”话锋一转,“《天罡正法》中确有‘望气’之术,可观人前程、测地吉凶。”
李世民身体微微前倾:“爱卿可会此术?”
“略通皮毛。”李炫谦虚道,随即话锋一转,“就如那‘荧惑守心’之象,师尊曾言此象主...”
“主什么?”李世民目光如电。
李炫深吸一口气:“主储君有难,朝堂将乱。”
话一出口,殿内温度仿佛骤降。李世民面色不变,但指节已在案几上敲出沉闷的声响。
“爱卿可知此言大逆?”皇帝声音平静得可怕。
李炫离席跪拜:“臣不敢妄言。只是师尊临终嘱托,若见天象有异,当直言进谏,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长久的沉默。李炫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也能感受到皇帝锐利的目光正刺在他的背上。
“起来吧。”李世民终于开口,“继续说。”
李炫谢恩起身,谨慎地继续解释:“荧惑主兵戈,心宿对应东宫。二星相犯,非吉兆也。臣观近日天象,荧惑渐近心宿,恐...”
“太子有难?”李世民眉头紧锁。
“或是太子身边有奸佞。”李炫巧妙转圜,“师尊曾言,天象示警,未必应验在本人身上,也可能是身边亲近之人。”
这个解释显然让皇帝稍感宽慰。李世民起身踱步,龙袍在烛光下泛着暗金色的光泽。
“袁天罡也曾言及此象。”他停在窗前,背对李炫,“但他只说'主君侧有奸佞',未明言与东宫有关。”
李炫心念电转。历史上侯君集确实勾结太子谋反,但此时直接点破太过危险。他决定换个角度进言。
“陛下,《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今荧惑犯心,恐应在兵事与祭祀两处。臣斗胆猜测,近日或有边患,或是...”他故意停顿,“或是祭祀大典中出纰漏。”
这个宽泛的预测既符合星象解释,又不会立即触怒皇帝。果然,李世民转过身来,神色缓和许多。
“西突厥近日确有异动。”他若有所思,“至于祭祀...下月便是南郊大祀。”
李炫适时补充:“师尊曾教臣望气之术。若陛下准许,臣可尝试观测长安城内气运,或能找出妖邪盘踞之处。”
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准。需要何物准备?”
“只需一高处,视野开阔即可。”李炫答道,“太史局的观星台最为合适。”
“明日酉时,朕命袁天罡接你入太史局。”李世民坐回案前,突然话锋一转,“爱卿既能观气,可看得出朕的寿数?”
这个致命问题让李炫背后沁出冷汗。历史上李世民还有十余年阳寿,但直接道出未免太过惊世骇俗。
“陛下恕罪。”他再次离席跪拜,“相术有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