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递上去后,朝中议论纷纷。
建康的人很容易联想到前车之鉴,毕竟苏峻之乱才过去西十年,不少人还对当年京城的惨状有所印象。
各大世家纷纷上书反对,表示王凝之虽然求和,但拿下汲郡,又全身而退,就算不论功,也不能算有过,朝廷如此行事,让边镇寒心。
连徐州刺史郗愔都上书为王凝之辩解,令郗超十分尴尬。
然后王凝之申请和荆州军联手进攻上洛的奏疏递到建康,朝廷立马同意,下诏桓豁与王凝之一起出兵。
桓温一方正在声讨王凝之求和一事,对于这样的提议无法拒绝,除非他们愿意让桓豁单独出兵,与邓羌交战,不然桓温根本站不住制高点来指责王凝之。
一个畏战的人,如何能大义凛然地指责作战的人。
桓豁的私信很快也递到了桓温手上,他从荆州出兵,长途走武关道攻打上洛,消耗甚大,对方还是邓羌,他若是独立作战,必须再增兵才行。
邓羌有近五万人部署在上洛和峣关一带,桓豁还不至于托大,贸然出击。
朝中吵了一段时间后,郗超独木难支,想让桓温入京,给这帮嘴硬的世家上上强度。
王凝之远在司州,怎么都不可能是第二个苏峻,桓温就在姑孰,相距建康可是隔日达。
不过桓温考虑之后,拒绝了郗超的提议,因为再闹下去,就只能出兵讨伐王凝之了。
可在京城如此反对的情况下,桓温很担心会打出一个烂摊子,到时候更是无法收场。
他己经五十九岁了,没有心气再去打一场这样的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