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砚调整了一晚上,思路终于重新清晰起来。
调整的不是别的,正是脑海里多出来的二十年记忆,个中交杂,他人的记忆与自己的记忆混合在一起,便是如今的萧砚,梳理起来也颇为麻烦。
这也是萧砚不轻易使用“剑意”搜魂的原因所在。
这是“剑意”的一大缺点,当年萧砚在穿越至高武世界掌握这一金手指后,第一次使用搜魂时,就差点因对方繁杂的记忆而变得人格分裂。
利用“剑意”搜魂,好处是这金手指本身会替萧砚精准调取出他想知道的信息,坏处却是搜魂对象的全部记忆都会如潮水般被吸收至自己的脑海内,自己的记忆与他人的记忆交杂融合,在萧砚修行之初时,常因为定力不够而无法将之梳理出来,导致真真假假,二者合而为一,从而影响心性。
甚至往深了说,从他人身上吸取来的记忆就已然是萧砚的,虽然没有切身经历,但对于记忆深处的那种感受是切实存在的,这种情况下,就是极难剔除的隐患。故在来到这世界的最开始,萧砚很难记起这一“不良人”原有的世界时间线,毕竟在他上一世,他搜魂摄入的记忆太过冗杂,若非是慢慢遇见了姬如雪、降臣、女帝等人,记忆很难重新被提起,就算是这样,在许多地方仍有不少误差。
人与人终究不相同,各人的心性亦是不一样,有人表面上强横坚毅,骨子深处却是不轻易显露出来的怯懦,这种双面性,便很可能在悄无声息间影响到萧砚自己,且这种影响或许会因对方的实力强大而提升,但就算是阅历不足的小人物,亦有柴米油盐般记忆深刻的东西,混杂在其中,便能让萧砚记忆错乱,好似平白多了一段人生。
更别说那些阅历丰富的强劲对手了,若说烧杀抢掠荒淫无度还是小道,第一时间就能被萧砚剔除,那些对方在关键时候的抉择,却能轻易搅动萧砚自己的心境。
例如当年萧砚为了营救一个宗门师妹,不得已对一个濒死的老者进行搜魂,最终师妹当然救了回来,萧砚却因此得了一件影响之后十数年心境的问题。
却说那老者身为一藩属小国的护道国师,在国家沦丧之前,其国主突然召其入宫,问了其一个问题:“如若能以一人的性命救得十人、百人、一国之人的性命,那么救还是不救?”
若按照那老者的本性,必然会选择救,毕竟不过只是一个人的性命而已,比之千百人的性命,贱如草芥。
但老者当时却犹豫了,因为彼时国家存亡,敌国大军临境,对方又有山上宗门相助,己方只是待宰的羔羊,这种情况下,若是那个需要被牺牲的人是他这个在两国间都没什么好名声的国师又当如何?
牺牲一个人的性命救千百人,这国师舍得,甚至就是需要牺牲千百人的性命他都不在乎。但他不舍得自己的性命,纵使能救千万人又有何用?
所以在彼时之际,这个国师的选择是,不救,因为他并不知道这个所谓的一人之性命,在来日会不会落在自己头上。
这一念头在其脑海里根深蒂固,径直影响了萧砚十多年,因为这个答案不能说错,但与他之前的心境并不相符,这甚至在潜意识内成为了他的心魔,一直萦绕不去。久而久之,因为这种问题愈垒愈多,萧砚便索性断了这个能力,若非必要,不会使出来,虽然便捷,但后遗症太大,麻烦太多,萧砚不想因小失大。
好在这个所谓的潼家少主,二十余年的记忆虽说混杂,但左右就那么两个字,一为色,二为权,固然行事毫无规矩,却终究属于成长在温室里的花,还不至于有能够影响萧砚心境的东西。
上一次在汴京,他本想利用搜魂术把石瑶乔装孟婆的法子复制过来,亦是因此而作罢,只是换做其他条件让孟婆替他做三件事。
天色放亮,萧砚皱眉睁眼,扫了下蜷缩在角落里已经哭干泪水的潼月,后者本来还在小眼睛乱瞟,但看见萧砚突然扫来,复又摆出一副楚楚可怜的模样,埋着头在那可怜兮兮的。
蚩梦在旁边趴在桌子上打瞌睡,还没有醒,抱着刀坐在门口的姬如雪亦是一同睁眼,向萧砚望过来。
萧砚突然沉思一晚上的这种情况,姬如雪不是没有经历过,已是轻车熟路,故大半夜都守在门口保护萧砚不受干扰。
第一次是在曹州的时候,不过彼时她被萧砚带出城的时候还处于昏迷,后来清醒过来后,萧砚亦是独自的破屋内缓和了片刻,不过当时她只以为是因为林神医离世的原因。直到后来在河北时,萧砚在最危急的时候临阵擒获敌方斥候后,便会独自沉思许久,时间不等,有长有短,不过期间脸色都是极为严肃,仿佛沉浸在他一人的世界内。